想做美容的男孩 【心理案例】 闽江学院心理学教师 仓山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 曾乃卓 案例 进入高三的小陈同学最近一段时间根本没心思读书,整天吵着闹着要妈妈带他去做美容去疤痕手术,而且还要去韩国(因为他听说韩国的美容手术特别高明)。小陈的妈妈不理解孩子怎么变得这样难以理喻――高三,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关键的学习时期,小陈怎么能在这个时候把美容当成比学习还要重要的大事来关注?!再说,家里的经济也还没有宽裕到可以随心所欲地出国做美容手术。小陈的妈妈真是又着急又气恼。 案例分析与心理辅导 通过心理咨询,我们了解到,小陈的外表形象其实挺正常,只是脸上有一块算不上非常碍眼的疤痕,是他十岁那年学骑自行车摔伤后留下的。经过这许多年,小陈及家人也都习以为常了,最近这道疤痕之所以突显成为一个严重而又亟需解决的大问题,表面上看,是青春期“体像烦恼”的继续,与不成熟人格有关。所谓青春期“体像烦恼”是指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会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如身高、胖瘦、体态、形象等,喜欢在镜子中研究自己的体貌、打扮,介意别人对自己形象的反应,并且会因为某些不太满意的外貌特点产生极度焦虑。但小陈的体像烦恼似乎有其更深层次的心理问题背景。 由于中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会一直影响着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在群体中地位以及自尊等情感的认识,并影响着他们的自我评价,所以,小陈进入高三以后,在越来越强的学习压力和竞争氛围中感到对自己缺乏信心,并产生严重的学习焦虑。最近一次的学科“奥赛”的失利,更是成为一件诱发性负性刺激事件(因为如果奥赛有名次可获得高考加分的机会)。由于为参赛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却没有预想中的回报,对结果期待的失望使小陈脆弱的内心难以接受这样的挫折打击,潜意识里通过心理防御机制的置换作用,以对“体像烦恼”的严重关切来转移现实焦虑。同时,也反映出小陈习惯选择以逃避的方式和消极的态度面对现实困扰的人格特点。 针对以上心理问题分析,心理老师的辅导思路包括: ①让小陈的妈妈理解并体谅这个年龄的孩子存在的“体像烦恼”和可能导致的严重焦虑,争取能够与孩子通过协商达成共识:美容手术不是不可以做,而是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条件(不要一口回绝或简单责骂其不可理喻),留待高考以后再进行可行性讨论,现阶段暂时先放一放。 ②帮助小陈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形成对自己的客观评价并学会悦纳自己。首先,小陈需要培养起对自己有一个基本的接受和尊重的态度,因为对体像的过度焦虑往往反映了个体对自身不足过度关注和对别人态度有过多的敏感性牵连反应,这恰恰是缺乏自我悦纳的表现。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对理想的自我状态的期望,但其实绝大多数人身上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之间都存在着距离,也就是说,人生多有缺憾和无奈,难有完美。因此,如果一个人总是以理想的自我状态来否定和贬低现实的自我状态,那么他将和生活的快乐无缘。小陈作为市重点校学生,还是要学会看到自己的实力和肯定自己的长处。 其次,小陈还需要提高自己对挫折的耐受力。竞赛的失利固然遗憾,但换个角度看,它其实是一个对个体意志的磨练和对智慧的考察过程,也是一个警示自己存在问题的过程,比如这次奥赛失利就和“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类过强的求胜动机导致的“倒U曲线”效应有关。小陈需要通过这件事情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节水平。 再有,小陈也需要改变他的不合理认知:其一是“此事不应该发生”的信念。小陈认为,竞赛失败这样的结果是他难以接受的,原因就在于他存在着“此事不应该发生”的认知。然而,对于竞赛而言,“输”的可能性本来就包含其中,如果一个人在任何一件事上都要精确计算到“包赢”、“包赚”、“绝对成功”才付出,那么我们又将如何来理解“失败是成功之母”呢?所以,小陈既然选择了参赛,就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要输得起。其二,是“以偏概全”(以片面的思维方式看待事物和断言全部生活)和“糟糕至极”(无限夸大后果的极端化思维),比如小陈认为,竞赛失利说明自己的能力不行,而高考加分机会的失去必然导致自己未来的高考将难以成功,高考失败,自己的人生也就没有了希望。诚然,小陈的非理性思维导致的对未来的消极预期和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行为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进行认知矫正。 相关概念说明 何谓 “倒U曲线” 在心理学上,动机和解决问题的效率之间存在一种叫做“倒U曲线”的关系,即:随着动机水平(解决问题的迫切需要程度)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问题解决的效果,当动机达到适中状态时,解决问题的效率也达到最好水平,但如果这时候动机水平继续增加,超过最佳状态而进入过分强烈的状态时,反而会阻碍对问题的顺利解决,并导致效率不断降低。例如,当个体对参加竞技考试没兴趣或勉强应付时,其成功的可能性也低;而如果个体对考试成功的欲望过强,走进考场时满脑子都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成败在此一举”,这种过强的求胜心理会容易使个体情绪高度紧张,并在大脑中形成过强的兴奋灶,干扰神经活动的正常进行,使个体难以冷静思考,思维的灵活转换也变得困难,导致解决问题效率降低。而只有保持适中的动机水平:既接受自己的适度紧张,又不过度恐惧焦虑;既积极应对,也能够心态平和,顺应自然;既努力争取成功,也坦然面对失败,这样的心理状态反而能使个体更易于获得成功。 什么叫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心理调整机制。是指人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种种挑战、冲突、挫折和压力时,为了应对这些应激因素,人的内心具有一种摆脱痛苦、减轻不安、回复正常情绪,重新达到心理平衡的倾向,这种倾向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通常称为心理防御机制,它主要包括“合理化”(酸葡萄定律或甜柠檬效应)、“反向”、“转移”、“投射”、“置换”、“压抑”、“升华”、“幻想”等。通常情况下,心理防御机制的使用是个体无意识操作的结果,使用得当将有助于个体免除内心痛苦以适应现实,但若使用不得当也会使个体形成各种心理障碍,所以,我们对各种心理防御机制在心理适应过程中的作用作价值判断时,一方面要承认成熟的防御机制(如升华、幽默等)是具有适应意义的,即使从短期看,当一个人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防御机制可以成功地使人避免产生严重的应激反应,从而有利于此后的适应;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避免不成熟的防卫机制的过分使用(如否认、投射、退化、置换、幻想等),因为从长远看,防御机制有可能会干扰个体注重对问题的应对,从而妨碍个体的成功适应。所以,一般而言,心理健康的人不会极端地或长期地求助于防御机制来维护心理康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