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案例手记 >> 正文
边缘青少年案例选篇
[来源:福州仓山心理咨询网 | 作者:佚名 | 日期:2011/9/8 | 浏览 2425 次] 字体:[ ]

                 边缘青少年案例选篇

仓山区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自1992年创办以来,不仅帮助了很多正常的孩子,促进其心理健康,而且对边缘儿童也做出了一定的工作。

边缘儿童,是指那些在生活方式、价值理念、行为特征等文化方面与主流存在差异,且较少受到关注或不被认可的十四周岁以下的社会成员。下面是我们做的几例有关边缘儿童的案例

1,某男,小学,父母管教较严,因喜欢上网没有手机,就经常趁父母不注意,从家里偷偷拿钱,被父母责骂后,他每次都表示要痛改前非,但又屡次有犯,最后到一亲戚家,又拿了一部手机,母亲知道后严厉教训了他。咨询中,我们了解到孩子自己也知道问题的性质,但是一旦上网没钱,又忍不住想拿。我们与孩子交流,让他明白问题发展的严重性,及对其人生的影响。同时,建议家长改变家教策略。第一,相信孩子能够改变,不要一味对其责骂;第二,给孩子的一定零花钱,并教会孩子学会合理消费,同时对孩子进行管理,例如,孩子要将大笔钱的使用情况告之父母;第三,创造条件让孩子得到奖励,如当孩子逐步减少直到不再从家里拿钱时,当孩子学业进步时,当孩子主动做家务时,当孩子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时,都可以量化加以评价、奖励,逐步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

2、小林,女,小学五年级学生,父母为福州某公司职工。父母工资不高,家庭经济相对困难。除学习必需品外,父母很少给她零花钱。受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小林慢慢养成贪吃零食的习惯。每当下课或放学,小林就围到路边零售店。看到别人买,她也买。但父母少给她零花钱,她是不能天天买的。为了能像别的同学经常买好吃的零食,小林就开始从家里抽屉里拿钱。一开始是一、二元,后来是十几、甚至几十元。家长发现后,对她严厉训斥,还毒打她一顿。之后,小林并未改正。在父母采取更严格的措施控制和管理金钱后,小林开始从同学书包里偷钱,最终被人发现而告发老师。

从上述情况看,小林有两个不良行为需要纠正:一是贪吃零食的习惯;二是小偷行为。针对小林的问题行为,我们采取患者、家长及教师进行综合咨询和矫正的方法来处理。(1)针对患者,我们采用认知疗法和不良习惯戒除法。同她分析两个不良行为的危害所在,提高她的心理认识,鼓励她改掉贪吃零食和偷钱的坏习惯。(2)针对家长,我们与他们交换意见。请家长对孩子采取更包容和尊重的态度,更多是正面引导而非粗暴的做法。一放学,就接小孩回家,不让小孩有太多时间在零售店旁逗留。同时请家长在给孩子零花钱方面做些调整,虽然不能给太多,但定期适当给孩子一些零花钱,让孩子自己支配。(3)针对小林的班主任,我们的沟通意见是:要对小林的偷钱行为采取保密(不扩散)和及时教育的策略。控制知情范围,不让更多的人知道小林的偷钱行为。私下里对小林进行正面教育。加强引导,晓以利害,同时强化课间时段学生乱买零食行为的监督管理。终于,在一学期后,小林改掉了自己的不良习惯。

3爱用拳头说话的女孩

我很难把面前这个长相甜美的女孩跟老师所说的那个贪玩、打架、抽烟、偷爸妈钱、划自己胳膊、顶撞师长、成绩一再下滑、号称小太妹的陈芳芳联系在一起。

陈芳芳是经老师和家长的建议才来找我咨询的,之前我和她的爸爸谈过。

陈芳芳的爸爸部队转业后在公安局工作,性情直率、脾气暴躁。他告诉陈芳芳小时成绩很好,就是有些被溺爱,长大了却开始挨打。近期因为陈芳芳常把自己反锁到屋子里不出来,觉得蹊跷便踹开门,看到陈芳芳用刀划自己胳膊,于是不问青红皂白地踢她。在谈话中,陈芳芳的爸爸多次用“制服”这个词来说孩子。

“老师,你看我像打架的吗?”陈芳芳问。

“我想打架是有原因的吧?”

“是的,老师你说奇怪不奇怪,越让步却越受气,被逼无奈了扬起拳头,他们就怕你了,还来讨好你。哈,打完架却有了朋友!”陈芳芳自嘲式地摇摇头。

“被逼扬起拳头?”

“嗯!我在初一时挺安稳的,成绩不好,很受大家冷落。我后桌的男生总挤我,说了他很多次都不听,有一回我忍无可忍,也不知从哪来的勇气,就回身给了他一拳,正好打在他脸上,他当时傻了,后来再没有人欺负我。还有一次其它班的人来我们班找茬,我碰到了,插了一杠。从那以后我们班的人都喊我大姐大有事都来找我,挺风光的。其他班里也有人找我,要跟我交朋友。”

我说:“你听过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句话吗?”

陈芳芳摇摇头。

我向陈芳芳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并告诉她:一个人真正的厉害在于让人内心真正尊重,心里真正服你,而不是表面的服从。“无度忍让”和“用拳头说话”是交往的两个极端方式,在遇到伤害、欺负、有不满和怨气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理性的沟通,适度的反抗,恰当表达情绪。而这些交往方式也是需要学习的。

陈芳芳若有所思。

我问:“能说说和朋友的感觉吗?”

“跟朋友在一起挺刺激的,体验了我这辈子都想不到的事情。反正特自由畅快。”

“在家里不自由畅快吗?”

“家里?”陈芳芳好似很不屑提起这个词,“我爸对我像对他的犯人……”陈芳芳讲起了爸爸第一次打她时的情景。“我知道怎样最能激怒老爸,”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就是不屑。我犯大错时没怎么揍我,但只要我不开口,对他的话不屑一顾,我爸就火。”

“你老爸哪些地方让你感到不屑?”

“怎么说呢?他放纵自己还来管我。”

“放纵?”我好奇地问。

“他说我打架,他才每天打架呢!小时候跟他出门,几乎回回有场架。现在平均每两天也看不见他一小时,还有半小时是喝醉的,见了我就训,说我如何让他失望。他打我打得很重,每次打完却又会向我道歉或买礼物,可是下回还打。我都被的疲了,训疲了。”

“其实,你很在意爸爸,以及他的评价的。”

“也许是吧,”陈芳芳说起小时候爸爸对她的疼爱,说起爸爸偷偷给她买妈妈不允许的玩具,说起带她出去玩的情境,目光变得很柔和。“很怀念小的时候,但现在很恨他,说不清。”

“恨他什么?”

“恨他动不动就打我,恨他总不回家,恨他说我让他失望……”听陈芳芳讲“恨”,我想起曾看过的话一句话“恨是爱的表现”。陈芳芳用反抗、叛逆甚至自残的行为,来表达的是她对 爸爸的恨;她用这样的语言表达,是希望爸爸常在身边、宠她、爱她,鼓励她。而且我越来越感觉到,陈芳芳就像是爸爸的翻版:暖水瓶-------外冷内热的性格、直率义气、自尊心强、用拳手赢得尊重和面子,用拳头表达情绪情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孩子从1岁拥有自我意识之后至青春后期,个性都处于不断发展、逐渐形的过程中,此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模范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家长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的方式,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模式。陈芳芳从小耳濡目染了爸爸的冲动性暴力行为,以及率直、义气、豪强的硬汉作风,逐渐认同了父亲的性格,内化到了自己的个性中。

   “这种恨,其实是爱。”我斩钉截铁地说。

陈芳芳低头沉思。

陈芳芳说他们家特不习惯谈爱。我鼓励她尝试向爸爸直接表达她的想法:她的爱、她的需要、她的不满等等。最后陈芳芳答应写封信试试。

我觉得陈芳芳的问题,表现于学校,其实形成于家庭。改变要从认调整开始,除根要从家庭沟通的改善开始。

于是我约陈芳芳的爸爸再次见面,向他真诚地说出陈芳芳内心的感受。这个刚毅的男人听到女儿爱他恨他时,流泪了。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了,陈芳芳的爸爸打开他的内心世界:他谈起他的奋斗历程、工作压力、家庭中烦恼、教育孩子的困惑……

   “你别说,陈芳芳和我还真有些相像。可行为相似,思想却远远不成熟。”

“你到什么年龄,才思想成熟的呀?”

这个问题让陈芳芳的爸爸乐了。我告诉陈芳芳爸爸: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孩他意识到他和女儿需要一个好的沟通渠道,意识到孩子的成长需要过程、需要时间、需要等待。

最后他长出了一口气,像是把压抑己久的苦闷都甩出去,又像是要为过去作个了结,他说:“今天对我的触动很大,我是需要改变……“虽然没有再说下去,但我想他己经知道怎样更好地做父亲了。我建议他给女儿写封信,说说心里话。

陈芳芳后来又来咨询过两次,说爸爸变了许多,但更多的是说自己。她说自从打架以后,其实是变得不自信了,不知同学怎样看待,会不会用“疯“来形容她。还说疯玩的刺激过后很失落,却不知怎样回到正常轨道上来了。我鼓励她去改变,设想改变会遇到哪些困难和阻碍,以及怎样克服。感觉每次来,陈芳芳的信心就会增加一分。

4、男孩:别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

一位母亲带着她上初三的儿子来到心理咨询中心。我细细打量眼前这个男孩:高高壮壮、圆脸、 白晰脸上一点表情也没有,有点“酷”。

母亲向我介绍男孩的情况:男孩名叫小伟,今年读初三。小伟自小就敏感固执,做事情特别认真专注,甚至到了顽固的地步,比如老师布置一项历史作业,为了完成这项作业,他可以花两三天的时间,到处查资料、写报告,却不好好上课,把其他科的作业全部丢到一边。

小伟的人际关系一般,平时也没有什么爱好,只是特别喜欢动漫人物模型。几个月前, 小伟相中了一款动漫人物模型,花了800元钱到香港订购。等了三四个月,小伟终于盼来了模型,但是等打开包装一看,小伟的心就不舒服----这个模型有瑕疵,动漫人物身有一些斑点,看着有些碍眼。小伟思来想去,决定把模型重新油漆一遍,结果因为手艺欠佳,模型非但没有漆好,而且还被弄得一团糟。小伟一气之下,当场就把模型给砸了。从此,小伟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悔恨中不能自拔,整天闷闷不乐,动不动就发脾气,课也不好好上,作业也不做。

小伟妈妈和我交流时,小伟低着头一直不开口,双脚在地上擦来擦去。看起来他内心有些焦虑。

我试着与小伟交流:“现在感觉怎样?”

小伟回答:“糟透了。”

“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没错,一无是处。”

我提醒他:“你长得很帅呀。”

小伟一副愤然的模样:“我最讨厌我的长相了,为什么要长得帅, 普普通通多好。”

我觉得有些惊讶,他居然讨厌自己长得帅!这其中是否另有隐情?

我问小伟:“如果让你长一对免牙,你愿不愿意?”

小伟:“不愿意。”

我又问:“如果让你的鼻子变扁,你愿不愿意?”

小伟:“不愿意。”

“你并不是讨厌自己的相貌,你只是讨厌被人注视 ”,我点出要害。

小伟:“我是不喜欢被人注视,我觉得被人注视,心里很难受。”

小伟用“讨厌自己长相”作为借口来掩饰自己内心真正害怕的问题:怕被人注视。我发现,小伟像一个几岁的孩子,常用一些幼稚的、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应对遇到的挫折和困难, 否认问题的存在,掩饰问题,自我惩罚,推卸责任……

小伟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立场思考问题,想法简单、偏激、消极,很少转换角度,尝试从其他视角思考。

小伟的心理问题和他的性格也关系密切:敏感、多疑、心胸狭小、自我中心、兴趣狭窄、对事情过于专注,这也是造成他遇到困难死钻牛角尖的原因之一。

我告诉小伟:要学会爱自己,学会发现自己的优点,学会转换思维角度,学会面对问题,相信自己有能力摆脱心理阴影。

三天后,小伟妈妈打电话说,小伟的情绪有了好转,上课肯听讲,回家也肯做作业了。

一周后,小伟妈妈又带着小伟来了。这次小伟的情绪很糟糕,连话都不愿说了,懒懒地斜躺在沙发上,自顾自看报。小伟妈妈说:两天前,小伟坐公交车,发现前座有个男生正在看照片,照片中那个男孩旁边摆放着一款漂亮的动漫模型(正是小伟买的款),小伟看到照片中那个动漫模型是那么完美,一点都没有瑕疵,模型旁的男孩又是那么地开心,心里就不是个滋味,再联想到自己居然把那么好的模型弄坏了,越想越生气,越想越难过,越想越恨自己的手“贱”。回到家,小伟开始乱发脾气,爸爸说了他两句,他一气之下把爸爸的最喜爱的一套茶具给摔坏了,离家出走,直到上晚上十二点才回来。

我试图通过“感恩”,让小伟从心里的阴影中摆脱出来。

我对小伟说:“你妈妈为了你这的事变得那么憔悴,身心疲惫。为了妈妈,你能不能揭开这事?”

小伟摇头,坚决地回答:“不行。”

“难道你认为一个动漫模型比妈妈更重要?”

小伟有些恼怒:“不要问我这样的问题,我不想回答。”

看来这一招是行不通了,小伟己经深陷在自己的思维里拔不出来。我只好转移话题。我与小伟分析造成动漫模型毁坏的原因。我对小伟说:“导致一件事情发生的原因不仅仅只有一个,而是有多个。如果把导致动漫模型毁坏的原因全归到自己身上,这有失偏颇。比如,我觉得至少有运气成分:恰好你买的模型有瑕疵,如果没有瑕疵,你也不会想着要重新漆过,是吗?运气是属于外部的你不能控制因素,这不是你主观原因造成的,就不能算在你的头上。”

接着,我帮小伟分析导致动漫模型的毁坏的其他原因,渐渐,小伟的情绪安静下来了。

又过了一周,小伟来到咨询室。这次,我决定采用角色扮演法-----让现在的小伟和过去的小伟进行对话,或许这样可以解开他的心结。

我告诉小伟:“我们做一个游戏:假设有时光机器,你可以回到几个月前,当你看到你那个男孩(过去的你自己)正在准备给模型上漆,你会怎么做?”

小伟:“我会劝说他不要涂,涂完后,这个模型会毁掉的。”

我问:“你觉得他会听吗?”

小伟思考了良久,然后说:“我想会的。”

我说:“既然他会听,也就证明那个男孩的判断能力没问题,只是当时他不知道漆油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人总会犯错误,一个人如果不犯错误,那他就不法进步、成长。能不能原谅他?”

虽然小伟神情有些勉强,但还是同意原谅“那个男孩”他自己了,这是个好的开始,我想小伟一定会走出心里限阴影的。

一个月后,陈芳芳的爸爸打电话给我,说陈芳芳变乖了,不打架了,成绩也有进步……

    上一篇:心理诊断案例(1)
    下一篇:青苹果热线咨询